腸病毒是寄生在腸道的RNA病毒,雖然名為腸病毒,但在人體中卻很少出現腸道的症狀。腸病毒在全世界都有分佈,人類是它唯一的宿主及感染源。容易誘發重症的是病毒71型和克沙奇病毒。一般在夏、秋常在幼兒身上出現手足口病及皰疹性咽峽炎。
對於在學齡前的兒童很常見的手足口病,也就是多種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傳染病,臨床上常見手、足部位出現小米粒大小的皮膚疹粒或水泡、口腔出現潰瘍、並且同時出現發燒的症狀。手足口病不僅在學齡前兒童容易傳染,有些成年人也會感染。手足口病雖然大多數會痊愈不留下後遺症,但也有少數嚴重患者會引起無菌性腦膜炎、腦幹型腦炎,甚至有少數病童的胰島小體被破壞,在病愈後出現第一型糖尿病,得終身注射胰島β細胞,因此家長們不可不慎。
中醫如何看待手足口病呢?
手足口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全身發熱與手、足、口這些部位出現水疱疹,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也經常會發生。從中醫角度辨證,這是屬於溫病中的“外感濕溫”,發病的原因是,在夏秋季節悶熱的天氣裡,濕邪夾雜熱邪從口、鼻入幼兒脾胃。因中醫認為“脾主四肢,開竅於口”,因此當脾胃受濕熱之邪,先從手足及口部發生,因此在外表現為皮膚水泡及口腔潰瘍,如有未盡餘毒瀰漫三焦,流竄經絡,就會造成病童肺炎、腦膜炎、遲發性麻痺等全身症狀。
手足口病該如何治療?
中醫通常會根據病童的症狀及體質,給予清熱利濕解毒的藥方。如果沒有其他併發症,通常在一週內可以痊愈。
手足口病的預防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手足口病是屬於外感濕溫的疾病,因此預防手足口病便應從“外感”、“濕”、“熱”這三方面來進行:
1. 外感:
嬰幼兒之所以容易感染疾病,是因為其體器官柔弱嬌嫰,免疫系統發育尚未完全,因此比起成人更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襲。因此在平常要讓小兒飲食均勻、適量活動,讓小孩的體格健壯。另一方面飯前、大便後、外出、回家後,要用肥皂或洗手乳給小孩洗手,用酒精等乾洗手 對本病讓的腸病毒是沒有效的。
不要讓兒童喝生水、吃生冷的食物。
在流行期不要帶兒童到人多、空氣較不流通的地方,要注意家庭環境衛生,居家要保持空氣流通,勤曬衣物。大人也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,在接觸幼童前或替幼童換尿布處理糞便後,都要洗手並且妥善處理污物。
2. 濕:
在夏季裏天氣比較潮濕,因此衣物有時會因晾曬不足而使衣服較為潮濕,此時應注意衣服要晾乾後再給小兒穿(或先用烘衣機烘乾),尿布也要勤換。在飲食中可以用薏仁、赤小豆、綠豆等清熱解毒利濕的食物煮水喝,也可以在烹煮這些利濕時加點薄荷葉,可以增加清涼發散的功效,清解暑熱。
3. 熱:
許多父母常都會怕孩子著涼而給小孩穿得太多太厚,但小孩是純陽之體,耐寒的能力比大人更好。穿得太多反而容易讓小孩長痱子、濕疹、汗疹等皮膚病,容易因太熱而致外感濕邪或中暑。因此應依夏天秋季天氣變化而加減衣物,並且加強小孩皮膚皺褶部位(如腋窩、手肘、頸下等)的清潔。
手足口病雖然是夏季幼兒常見的疾病,但只要即早治療,並注意預防措施,大多的病童都能平安痊愈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