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為了含鉛中藥事件,閙得新聞沸沸揚揚,在探討中藥為何檢測出大量鉛、汞之前,先來為大家介紹可能是本事件的原兇—硃砂
硃砂的來源
硃砂是一種礦物質,是屬於硫化物辰砂的製品,主要成份是硫化汞(HgS)。汞是什麼物質呢?就是水銀啦!所以硫化汞是提煉汞的重要礦石礦物。這種礦物礦石經常與雄黃、黃鐵礦一起形成於火山和溫泉周圍。常常與石英、方解石、白雲石等白色礦物一起存在。在中國硃砂礦的產地主要在湖南跟貴州,但辰砂礦區開採上千年已經常混雜到其他重金屬。
那汞就是汞,為什麼還特地稱為朱砂呢?
硃砂,又可稱作“丹”,丹是紅色的意思,朱紅朱紅,因硃砂粉末呈紅色且經久不褪,在我國最早是用於顏料,例如“塗硃甲骨”就是把用硃砂紅色的粉末塗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使之醒目。後來皇帝們沿用此法,用硃砂粉末批公文,點批科舉狀元,這也就是“朱批”一詞的由來。
而中國的道教與硃砂也有很深的淵源,道家認為,硃砂吸收天地之正氣,帶有極強陽氣的磁場,能夠鎮宅、避煞、開運、祈福納財。道士常用畫符圖驅邪,符圖即用朱砂筆在黃表紙上畫的神符。有時大家在看電影殭屍片時,道士在殭屍額頭上點上小紅點,就是使用硃砂。
硃砂做為中藥材的歷史
中醫在治病時治療使用礦物質歷史悠久,例如:使用石膏清熱退火,除煩止渴,例如傷寒論中的“白虎湯”;或是使用磁石來平肝潛陽安神鎮驚。
硃砂在中醫入藥使用的時間非常久遠,早在秦漢時代出版的《神農本草經》一書就記載它能“養精神、安魂魄、益氣、明目”,而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中甚至將之列為上品,指其能“治驚癎、解胎毒、痘毒、驅邪、能發汗”。歷代醫家將硃砂當作鎮靜安神、清熱解毒之藥,用於心悸易驚、失眠多夢、癲癇發狂、小兒驚風、視物昏花、口瘡喉痹、瘡瘍腫毒等。像以前電視廣告中,小孩晚上睡覺不安穩,老一輩會用的驚風散或八寶散就含有硃砂。(這讓小李醫師聯想到小時候一個廣告:不管囝仔嬰、著驚、吐奶、剉青屎、暗時罵罵號、請用小兒良葯…)
中醫對硃砂毒性的認識
雖然古人用硃砂來治病,但是古人也知道硃砂有劇毒,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,硃砂被大量使用於神仙道煉丹藥服用,明代有些皇帝就是因為服用這些丹藥而暴斃。所以《本草經疏》中就提到“若經伏火及一切烹煉,則毒等砒腦,服之必毙”。這是因為硃砂的主要成份硫化汞(HgS)在加熱時會溶出汞(水銀),具有劇毒,它被人體吸收後會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和血漿蛋白結合,並且藉由血液循環進入全身各組織器官產生毒性。當人體內汞的累積量達到100㎎時,會出現感覺障礙,重者會出現神經毒性、循環衰竭而死亡。
當汞吸收進入血液中經過細胞膜與紅血球、血紅蛋白的硫基(-SH)結合,會損害腦細胞、胎兒、精子、卵子、心、肝、腎等,其中以肝腎的損害最為明顯。
硃砂有大毒,古人為何還要用?
從以上的資料,可以瞭解硃砂的毒性很大,但為何在中醫藥典中還會出現硃砂呢?這是因為硃砂具有鎮靜催眠、清熱安神,同時還具有解毒防腐、殺菌、抑菌的功效。台灣的衛生單位從民國94年起是禁止使用硃砂入藥,而中國大陸的《中國藥典》則是規定硃砂一次用量為0.1~0.5公克,一般連續服用不能超過3~7天。
藥物本為治病所用,如果使用不量,即使如人參、當歸等補品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醫者仁者心,行醫時要勿忘初衷戒慎恐懼,才是病人最大的福氣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