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門診中,我常跟病人說:懷孕生小孩就像種樹一樣,一棵小樹種下去,需要有好的土壤(子宮)讓它生根發芽,還要有好的環境才能繼續生長成大樹。有時一開始妊娠懷孕檢查陽性反應,超音波下也看到胚胎,接著也看到胎心音,但可能到了10~12週卻被醫師宣佈胚胎停止發育,這是怎麼回事呢?
胚胎停止發育屬於自然流產中的一種,通常在健康女性中發生一次自然流產的機率是12%~25%。這是大自然一種自然淘汰物競天擇的方式,讓不健康不正常的胚胎自然被淘汰,所以發生過一次自然流產後,第二次懷孕後,再發生流產機率僅會輕微上升,因此,於第二次懷孕時只需即時到醫院做檢查,有陰道出血、下腹痛、腰痛等症狀時要即時安胎處理。
雖然說一次自然流產是自然淘汰的方式,但連續流產三次就不是物競天擇的結果,而是稱為“習慣性流產”。
習慣性流產發生的原因很多,最常見的病因檢查方法如下:
1. 遺傳因素:夫妻雙方染色體和胚胎染色體檢查、地區性遺傳性疾病檢查,例如:檢查夫妻雙方是否為G6PD缺乏症(蠶豆症)、地中海型貧血帶原者。
2. 生殖細胞:男性精液及女性卵泡發育監測。
3. 子宮因素:檢查子宮是否在子宮縱膈、雙角子宮、黏膜下肌瘤、子宮腺肌瘤等。
4. 內分泌因素:檢查黃體功能、甲狀腺功能、腦下垂體泌乳素功能、胰島素等。
5. 感染因素:例如:弓漿蟲(常寄生於貓身上)、風疹病毒、巨細胞病毒、單純疱疹病毒I 、II型、微小病毒B19等。
6. 免疫因素:封閉抗體、TH1/TH2細胞因子、血型抗體、自體免疫(ACA、AOAB、ANA等)。
7. 凝血因素:D-雙聚體、血小板凝集、凝血功能、血液流動變異等。
看了以上林林總總的流產因素檢查,其實最重要的是檢查胚胎的品質和子宮的環境,以及懷孕期間內分泌與免疫調節是否正常。
對於35歲以下習慣性流產患者,在懷孕後積極安胎的成功率高達90%以上,因此當已經找出流產原因,在懷孕後一定要積極安胎。
在懷孕後,通常醫師會檢查黃體素及β-HCG的血中濃度,來評估早期胚胎發育的情形。在懷孕後,黃體素的血中濃度會在4~40㎎/ml波動(很大的範圍),所以孕婦不要為黃體素濃度的變化而終日擔憂。另外,β-HCG的血中濃度在懷孕早期是每二日增加一倍的,但隨著HCG的增長,增倍的時間也隨之延長,HCG在2000 mIU/ml時,增倍的時間是48小時,但大於2000 mIU/ml後,倍增的時間改變且延長。(HCG:2000 ~6000 mIU/ml 的增倍時間是72小時,HCG大於6000 mIU/ml的增倍時間是96小時)但是要注意的是,如果HCG指數持續下降,則代表著胚胎已經開始萎縮要流產了。
另外,懷孕後有些婦女會出現下腹隱隱作痛,好像月經要來潮的現象,甚至陰道出現少量咖啡色或粉紅色分泌物,這些都是胚胎正在種植(著床)於子宮的現象,只有適量的休息即可,不要久站或提重物。但也不要一直臥床休息,以免便祕發生。
一般而言,胎盤會於懷孕10~12週時完全形成,所以對於安胎,我們一般是安胎至12週左右,因為在超過12週以後自然流產的機率就大幅降低了。
至於中醫如何治療習慣性流產,請待下回分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