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大陸的醫院很流行吊點滴(照片內坐著的人都是在打點滴)

 

記得前幾年科內一位護理同仁離職去澳洲遊學,回來後,大家紛紛詢問她去澳洲遊學的甘苦。她的回答也很妙:第一個月認真學英文,第二個月努力去遊玩,第三個月盤纏快用完了,差點變遊民!

我的南京醫院進修記,基本上幾乎是在醫院內「遊玩」(如果把工作當娛樂看待的話),畢竟我有一個鋼鐵般意志喜歡看病的老師,每天從早上七點半看診到晚上九點半,下班時已經累的像條蟲,玩樂的精力全無。

在南京醫院進修,我深深感覺到,兩岸醫院的風格差異很大。像我個人,出道二十餘年,待過七八家醫院,雖然各家醫院風格迥異,但基本上多將把病人的病看好視為醫療的中心思想,但在中國大陸的醫院則存在以下的差異:

一‧檢查項目過多:

在台灣,許多年輕的醫師不太注重理學檢查,傾向於多做一些實驗室檢查來避免誤診(反正健保有給付),但出發點是為了正確診斷病人的病情。而在大陸的一些醫院,因為病人看門診醫療保險給付很少,大多是自費,所以有些醫師不管有沒有必要,就狂開檢驗單(因為有抽成),結果看個病,沒付個一兩千新台幣,無法走出醫院,所以有些台胞回來看診時,常常抱怨大陸醫療費用高昂,其實看病貴不是只敲呆胞的錢,她們自己內地看病也很花錢。

二‧同理心、責任感不同:

在台灣,生病了,門診收住院的患者,他的主治醫師大多是原來門診的主治醫師(如因併發而需轉診他科者另當別論)。而大陸的醫院,門診有門診醫師,病房有病房管床醫師,所以可能是A醫師看門診,但住院 時是B醫師治療。所以住院時病人的病情是否確實被轉達是一回事,更常見的是,如果跟管病床醫師沒有關係,常常是住院後,今天只安排抽血,明天安排照超音波,後天照X光,一個病,常常住院好久才能被安排治療。我就看過一個人工流產患者,沒有其他併發症,但卻足足住院一週才出院,醫療費用之高可想而知。而且許多醫師下班時間一到,醫師值班室迅速淨空,工作沒做完,明天再來做。把醫療當作上下班工作,同理心跟責任感跟台灣實在有差別。坦白說,在大陸進修這幾年,我幾乎很少在下班時間後還看到醫師去病房查房,跟我們在台灣,下診後還去病房轉轉,每天都不能準時下班有很大差別。

三‧缺乏全科(PGY)的訓練:

在台灣住院醫師需要接受兩年其他科別的訓練,避免如內科醫師一看到合併有外科疾病的內科患者就不知所措。而大陸的醫師則偏重在自己專科的訓練,頂多安排到其他科別受訓半年,對於全人醫療及全人教育,跟台灣有很大的差異。而且大陸很特別的是,研究所的學歷可以抵掉住院醫師訓練的年資,所以多讀點書,就可以早點升任主治醫師,但相對而言,一個醫師的臨床訓練就會略嫌不足。(現在大陸也有“規培醫師訓練”與台灣的PGY醫師訓練相似)

大陸這幾年醫院的設備更新的很快,但希望在醫事人員的訓練及醫療心態調整,也能同步提升,這樣對病人才是福音
 
大陸很流行中西醫結合,點滴內也有中藥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南京 江蘇省中醫院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.Ruth 的頭像
    Dr.Ruth

    李靜姿醫師的中醫園地

    Dr.Ru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